就科学编制我市“十三五”规划协商建言上的讲话
敖建南
深圳“十三五”规划,是从战略上考虑在某些领域和目标做前瞻性规划。希望深圳市政府在“十三五”规划当中,在深圳改革30多年的当下,应该重点考虑在恵民生、聚民心的事项中能在全国率先落地几个示范项目,在改革的成果,反腐的成果惠及于民,不能说人人受益,至少家家受益,否则,改革的目的被以置疑,民心也很难聚。“十三五”规划是否能在恵民方面见到“干货”,深圳市民很期待。
第一、在医疗方面。在深圳的民生热点中,以前老是说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实际上医疗资源的均衡化在深圳也是尖锐的民生问题。关内外一体化和各新区、开发、自贸区形成,但各区均等的医疗资源不均衡,无论硬资源和享有全国水准的软资源都不能满足深圳这么一个高端人才集聚地的需求。现在有很大的问题,到各大医院人满为患,医疗纠纷,也是一个资料资源的问题。有更多人得病就不在深圳看,去广州、北京看,所以建议,在医疗资源方面深圳应该有一个大的空前的规划。首先从硬件来讲,能不能多建几个三甲医院,包括前海,前海这个地方能不能建一个国际化的三甲医院。将来是70万体量人口,医疗资源的问题,这是硬件问题。软件,人才的问题,好的医疗资源都集中在医疗人才上。深圳应多花点钱买脑袋建脑库,把好的医生,各医疗领域学科的带头人,用特殊人才政策挖过来,因为有了他仍.可以培育更多好医生出来,也可采取大量逘派出去深培植根的办法,让深圳市这么大的一个体量优秀人才的城市,真正的宜居创业,主动来,能留得住。这个方面多花一点钱,我相信老百姓没意见。
建议深圳能在医疗领域率先医药分家,构建全方面的医疗保障运营体系。在全国医疗改革,医生执业,跨行政区域医疗费用统筹报销等方面,应有所革命性的突破,大大降低看病就医的费甪,让公办医疗回归到改革红利公共产品体系里来,百姓大小病都能有一个基本公共保障。公共体系以外的医疗行业,政府应随市场进行制度监管即可。
第二,交通方面。这是深圳的热点问题,深圳的交通,比起内地很多中小城市,在有些领域、智能设施和监管上落后了,许多路口仍红饼灯,波倒计时,现在交警局修规后容许红饼行路口可右转,但几个月至今,很多车輛仍不敢右转,因未见到标识,所以显得交通管理有点,乱。
建议深圳在交通治理方面有革命的规划。
一.道路交通智能重新革命性构建,互联网十,人、车、管、及相关概念全国领先落地。
二.交通道路资源应充分挖掘。目前,深圳车辆道路饱有量全国领先,但城市道路立体交通与北京、上海、香港仍有差距,建议在交通经常拥堵路口,有条件的可建下穿线道路,根本上解决快速通行问题。
三.城市电动车的管治问题。对于城市跨行的电动车,建议设定条件上牌、上保险、上诚信,限时段、限路段、陀颜色纳入严格管治体系。
就科学编制我市“十三五”规划协商建言上的讲话
郭万达
我从宏观层面讲一讲十三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发展策略和发展目标。政府十三五规划的字数是非常有限的,不可能把所有的建议都写进来,因此要有一个宏观的框架。深圳的十三五规划,不仅要着眼于深圳实际要解决的问题,而且要考虑国家的战略部署,还得看中央对我们有什么要求,也要考虑国家的战略如何去落实。
我提的这个宏观的框架,既受大家今天发言内容的启发,也受政协提案委微信群里讨论的有关建议的启发。我提出这个框架,也是为了完成提案委的工作。提案委就“指导思想、发展策略、发展目标”分了三个小组,我今天就把这三个组的内容综合起来考虑。
一、 关于十三五规划指导思想的建议
建议在十三五规划中,指导思想要“五个更加突出”。
第一,要把落实“四个全面”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落实“四个全面”上要做好排头兵。深圳要积极探索落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市、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实现的路径,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圳批示提出的要求,也是深圳要在全国示范的主要内容。
第二,要更加突出深圳作为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定位,突出深圳作为国家最有活力的城市参与全球城市的竞争。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是第六次党代会确定的一个新目标,这个定位一定要放在一个更加突出的位置去实现。
第三,要更加突出深圳包容发展的理念,在以人为本、民生幸福方面要率先做出示范。包容发展的本质就是人的发展,就是要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强调要建立更加公平、更加平等、更加安全的社会。民生幸福很重要的就是政府要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等,这也是大家比较关注。
第四,要更加突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政治文明的互动,促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五位一体”的协调发展,
第五,要更加突出提高治理结构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推动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公众、政府与社会组织、政府与媒体的共治。
二、 关于十三五规划发展策略的建议
建议在十三五规划中,发展策略要“七个更加注重”。
一是要更加注重创新发展,把创新驱动放在发展的全过程、全要素、全链条,通过创新来提升发展的质量和产业的标准。
二是要更加注重社会发展。把以人为本的发展作为基本的动力,把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发展的第一要务,要在教育、医疗、安全、住房、社区等各个方面提高发展的质量。
三是要更加注重生态文明的发展。我们不仅要有生产的质量,还还要有生活的质量,低碳生态绿色环境既体现为生产的质量,也体现为生活的质量。
四是要更加注重城市功能的发展。城市功能既包括硬件如基础设施、城市交通、地下管网、会展中心等,也包括软件如城市管理、体制机制等。
五是要更加注重开放合作的发展。深圳要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发挥重要的枢纽作用,在粤港澳湾区建设中发挥突破口的作用,推动深港深度融合合作。
六是要更加注重治理能力的提高。要大力继续发展社会组织,要开门搞规划、开门搞改革,加强政府决策的公众参与及第三方评估,发挥新型智库在治理中的作用。
七是要更加注重政府的体制机制的改革,以改革来促转型,以改革来促发展,以改革促开放,以改革来促治理。
三、 关于十三五规划发展目标的建议
建议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六大目标”。
一是经济发展要引领新常态。过去这几年我们是要适应新常态,未来五年就要引领新常态。深圳“十三五”是要引领的,包括经济增长要保持中高速,要持续稳定有质量,产业结构要不断优化。
二是创新发展要跃上新台阶。这是对深圳非常重要,国家有这个要求,深圳有这个基础,也有这个条件。新台阶意味着要初步建成可示范的创新型城市,在创新的各项指标上可以与“硅谷”相比。
三是包容发展要实现新突破。这就是社会发展,要加大对民生的投入,特别是教育、医疗、住房三个方面,这是老百姓意见最多的。当然,这与人口规模和人口结构有关。应当按照常住人口来配备基本公共服务,淡化户籍的福利功能,使深圳更具人本的意识。
四是生态文明要得到新构建。首先要保护好生态,不能再破坏生态、破坏环境;其次要修复,不仅是天上的,也包括地上的;不仅是陆地的,也包括海洋的;不仅是地面的,也包括地下的。特别是水环境治理、土壤的污染,是突出的问题。
五是城市功能要得到新提升。基础设施特别是地下管网功能要提高,防洪、排水还是个大问题;交通功能还存在着许多节点的缺失,汽车拥堵问题仍没有解决;会展功能也受到的限制;信息网络等新的功能也要加快提升。
六是国际化程度要实现新提高。国际化包括人财物信息与国际交往、交流的程度。深圳要在教育、文化、人文、人才、管理、法治等方面大力提高国际化水平,增强国际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浅谈对社会办医支持性政策如何具体落地
刘肖玲
“十三五”实施是继续深入医疗改革的时期,也是进一步落实推进分级诊疗、巩固强化基层卫生建设的关键时期。各级卫生政策不断地提及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把基层卫生的网点给巩固起来,但政策里面提到的基层机构,它的范围仅仅局限于卫生院、社区服务健康中心和服务站。但实际上活跃在社会整个基层的大多数的还是门诊部、诊所、体检机构,他们是不可忽略及轻视的一部分。深圳市卫计委有关的统计数据截至到2014年3月份数据显示,我市一共2662家医疗机构,其中社会办的医疗机构有2256家,占全市总数的84.7%,就福田区而言,有350多家社会办的医疗机构,针对社会医疗机构方面,今天下午我想谈三点:
第一、在“十三五”规划实施过程中,政府还有相关的行政主管部门,应该及时制定对社会医疗机构扶持的政策,对人才培养、医保、公共卫生项目等具体项目,要将系统化,这些措施要细化,要真正落实到地,而不只是停留在指导意见上。比如说医保的问题,目前社会医疗机构碰到的问题是非常难以接入医保系统,不合理反映在绝大部分专业性强的社会医疗机构,不能进入医保,这反倒是药店可以刷医保卡。第二个不合理的地方,社会医保、医疗机构的要求,申请的门槛过高,部分标准不符合社会医疗发展的实际情况。比如说在这些人员申请成立门诊部时,卫生要求不能少于400平方米,400平方米直观的认识是一个篮球场那么大,但在医保系统,在4千平方米以下都不可以,4千平方米的标准直观来看是相当于2/3的足球场这么大。要拿下这个项目是12000平方米,相当于1.5个足球场,对于一个门诊部的要求确实过高。对于一些诊所的要求同样也是这样。卫生部门设置的标准和医保批复的标准相差是非常巨大的。这也是不合理的一个地方。第三个不合理的地方体现在对社会医疗机构,名医在他里面坐诊时间,每个月要求20天,但实际上整个深圳具有的名医比例非常小,在进入这些社会医疗机构,所占的比例就更加小。这一点,对社会医疗机构来说存在不公平的要求。
对医保的建议。要建立标准化,这个标准化体系是合理的,不能脱离卫生方面的设计,而且应该参考卫生系统的意见,特别是社会医疗机构,社会医疗机构协会建立起来了,这两年我们对社会医疗机构进行了质量评估和诚信单位的创建,还有专业培训,我们也在积极的主导。我们对社会医疗机构目前的能力、资质,是有一定发言权的。在今后医保系统进行调研时,我们协会也可以参与到其中。
公共卫生项目的实施。目前深圳2015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每个人70块钱的标准,具体的实施单位就是社康中心,但现在深圳这么多的人口,单单靠社康去完成这些工作,市有一定难度的。因为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包括13项,里面的分项还非常多,比如孕产妇的管理,包括6次管理,从孕期一直到分娩都要进行跟踪。社康中心的人力物力有可能对这个项目的实施有一定难度,但这时候,活跃在基层社会医疗机构,只要他们有这个资质,有这个能力,是否可以参与到购买服务项目当中。这也是一个建议。
第二、在“十三五”期间,应该加强行业内专业化的管理。因为医疗系统确实是一个非常专业的行业,政府部门对行政管理进行管理,但专业化,就可以让行业协会去实施,增强行业协会的功能,鼓励扶持行业协会对社会医疗机构进行规范、引导。就像我们协会,每年都在做的一个例牌的动作,就是对社会医疗机构进行医疗服务质量的评估。这个要坚持下去,但希望在政策扶持或者资金支持方面得到更多的支持。
第三、加强卫生与其他部门的沟通、协调。在互联网+的时代,我们又要讲究效率,涉及到很多政策制定、落实,卫生和其他部门之间产生了一些矛盾,比如说马老师也提到商事登记,现在社会医疗机构就碰到了一个问题,卫生系统的规定,命名之前是不能冠以行政区域,比如诊所的命名是张三诊所;但在市场监督管理局命名的个体工商命名是要冠以区域的命名,如深圳市福田区张三诊所。这个问题有矛盾,去到公安,银行,社保这些部门时,都认为这两个名字是不能统一的,很多社会医疗机构在办理有关事项时就碰到这个问题,他们不能进行登记。
再有就是医疗垃圾问题,这个也是涉及到卫生、环保、市场监督局等部门。目前深圳的医疗垃圾具体是由深圳市益盛环保技术有限公司进行处理。广东省和深圳市都有医疗废物处置收费的相关办法,对于没有病床的医疗机构,省文件规定“可根据每月医疗废物平均产生量按定额计收”,市文件则规定“按从业面积或从业人员数分类收取”。在深圳市一些社会医疗机构当中,就像一个针灸诊所一样,整年所有的针,加起来不超过3公斤,这就是他们的医疗废物,但他们的收费又跟门诊部收费是同一个标准,存在不公平。目前深圳市只有一家医疗垃圾公司进行处理,这是唯一性。建议能不能引入一家甚至几家有关的公司进入,大家公平竞争,更好的进行处理。因为唯一性,如果他一旦出现问题,很多医疗垃圾废物就会成问题。
就科学编制我市“十三五”规划协商建言上的讲话
马敬仁
现在深圳的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难度和风险越来越大了,所以“十三五”规划中,有关公共管理、社会管理领域的改革与发展,须要按照系统思考、整体设计、全面发展的思路及方法来进行。
30多年来,深圳一直是我国改革创新的排头兵,一些局部的、好改的、能改的差不多都改了,目前深圳的一些改革在沿海地区依然有一定的领先度,尤其在公共管理领域,如商事登记、事业单位改革等。但是,下一步的改革难度越来越大,因为改革越来越成为牵一发动全身的工作,需要在巩固前期成果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和梳理各方面的问题,并在系统思考、广泛参与、全面深化、体制创新、全面转型、整体设计、配套实施、有效执行、分步到位策略指引下,围绕“四个全面”系统展开。
下面就社会及公共治理领域中的改革,谈谈自己的看法。
众所周知,中共“十八大”报告及“三中”、“四中”全会全会报告在中共历史上首次提出了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问题。十三五社会发展规划的整体思路,就是把“治理”理念落实到社会及公共管理领域,这是最重要也是最难的问题。因为治理和管理、管制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治理是多元化的,是多中心的,是基于当前公民社会的特质及其全面和谐的实际需要提出来的,是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趋势。但是,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把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治理”理念在一个传统因素复杂交织的社会中,内化为基层治理、公共治理和社会发展的动力。传统社会是依赖统治、管理或管制来实现社会稳定的,是自上而下的官僚制模式,而治理则是依靠多元共治实现社会和谐和自律发展的。因此,十三五规划中的所有社会改革与创新,就是把中共“十八大”以来建设和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作为社会发展作为首要任务。
社会管理、社会治理是国家稳定与发展的基础,也是政治法治化、现代化的基础。最近这些年来的改革一直在讲配套,讲“五位一体”的整体改革,社会改革不向前走,其它领域的改革也无从前进,社会管理体制和治理方式的改革与创新已经成为当前改革与发展的瓶颈问题。
第一,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是经济、政治、文化这些领域改革创新的基础。现在从村到股份公司、到国企,我国社会还没有一个安全的避风港,如社会保障体系等。文化领域的创新与发展也有赖于社会领域改革的深化,如大众文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必须通过全面的社会改革与创新才能落到实处。例如,为了承接政府转移的一些社会服务职能,培育和启用了大批专门的社工机构,由这些新型社会服务主体来组织居民搞各种文化活动,使居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公共文化产品,就是一个很好的创新,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社会改革和创新是完善现代社会服务体系的一个前提,整个社会服务体系的完善,必须通过社会管理领域的改革和创新来实现。
第二、关于“十三五”期间,改革新的主要切入点。
一是立法方面。社会管理领域中的立法,应该是十三五期间立法和修法工作的重点。如社会组织登记条例、减免社会服务主体税负办法、第三方监管办法、公共服务质量及标准等。如社工服务机构以及各项社工服务标准等。
二是目标定位。根据中共“十八大”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结合深圳实际,建立多元协调、多元治理的全新的公共治理结构,逐步由现在的统治或管制结构,转变为多元治理结构,这是“十三五”期间深圳社会发展比较现实可行的目标。
三是改革创新的主要路径。
第一是处理好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具体表现为政府和社会的关系上。过去政府和社会的关系,社会是从属于政府,什么事都由政府安排,现在社会越来越独立了,要自主,要独立,要自治,但政府又不想放,不敢放。因此,这是下一步改革的切入点,会涉及到一系列的改革。
第二是公与私的关系,包括公权力和私权利,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现在公私的改革相互冲突,这方面应该有很多改革问题可以挖掘,可以探索。
第三是公民和社会组织、非政府组织的关系,主要涉及到公共参与,社会参与。
第四是围绕国际化等外部关系。我们比邻香港,香港和澳门的很多经验在社会领域中可以借鉴,新加坡甚至国外的一些基层治理的经验可以借鉴,因为深圳这方面有很好的环境和条件。
四是创新的路径。按照十八大的思路,重点应该放在制度创新上。包括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制度、法人治理制度、法定机构及独立机构运行制度、协商对话制度、比如公共物品招投标制度、第三方监管和评价制度以及公共服务方面的制度安排等。
五是“三大计划”,第一是生根计划。生根的目的是使深圳市民对深圳有归属感,一种家乡、故乡的归属感。第二叫育人计划,培育社会法人。让所有的社会组织、社会团体都法人化,这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第三是共治计划。拓展共同治理、协同治理的空间,建立适应深圳未来发展的公共治理结构和公共服务体系。
借鉴香港经验进一步推进
深圳市社会组织改革和社会服务业发展
饶锦兴
2015年确实是一个转折之年。从“五年发展规划”来看,既是“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谋划和编制“十三五”规划之年。我很荣幸被邀请来为我市科学制定“十三五”规划建言献策。让我们这些专业性的民间智库来为“十三五”规划集思广益,这是扩大公众参与规划的重要方式。我们期待“五年规划”的编制工作体现更多的创新,既要充分实现顶层设计与公众参与的结合,也要在规划编制体例、规划实施和评估机制等方面有所突破。特别是我们不仅要考虑未来“五年规划”,还要考虑未来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的中长期规划。35年前的198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深圳设置经济特区,35年来深圳经济特区创造了历史性的辉煌成就。而35年后的2050年,共和国成立百年华诞,未来35年深圳经济特区将何去何从?我们是否可以从更长远的时间节点去规划未来?
我来深圳一年多,一直在思考深圳经济特区为何会比其他经济特区取得更大的成功。我认为比邻香港是深圳经济特区取得成功的最关键要素,过去我们充分发挥了香港在开拓国际市场中的桥梁作用从而取得了领先全国的比较优势。今天,我们不仅要继续利用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实现第二次经济腾飞,更要借鉴香港在依法行政、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经验全面深化改革。这里,我根据去年9月赴港调研的资料简要分析深圳与香港在社会组织和社会服务方面的差距,并就借鉴香港经验进一步推进我市社会组织改革和社会服务业发展提几点建议。
四大差距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锋,深圳不仅在经济改革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而且在社会建设领域也十分注重改革创新,成效斐然。尤其是在社会组织改革发展方面,深圳市从2004年开始以行业协会为突破口,在全国率先推动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改革,经过十余年的探索,深圳市社会组织改革发展成果全国瞩目(2010年荣获第五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2014年入围全国首批社会组织建设创新示范区)。然而,虽然与内地其他省市相比有领先优势,但总体上看,深圳市社会组织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和香港相比在法治环境、发展程度、政府支持和管理制度等四个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一是法治环境方面的差距。香港是一个法治社会,不仅政府的依法行政水平高,而且民间团体尤其获得慈善组织认定和获得政府津贴补助的民间团体都会自觉遵守政府法律以及主动接受政府和社会的监督。社会组织的内部制度十分健全,都采用董事局(会)、委员会的管理模式,严格按照自定章程、议事规则、各项管理办法等行事,通常会通过电视、报纸和互联网等媒介公布管理架构、人事安排、活动方案、筹款办法和机构年报,通过全方位的行政开放和信息公开获得社会的认同与支持。而深圳市社会组织管理依据的法规很多已不能适应时代变化的需求,亟待修订和完善。一方面,现行制度多为规范登记的程序性法规,没有上位基本法对各类组织的性质、职能、财产属性进行法律界定;另一方面,不同行政层级的法规“政出多门”,又缺乏对相关政府部门的职责界定,政府“缺位”、“越位”和“错位”的现象十分严重。此外,政府部门依法行政水平和社会组织依法运营能力还亟待提高。
二是发展程度和发挥作用方面的差距。与香港相比,深圳市不仅社会组织的数量偏少,而且总体实力不强,发挥作用不够。据香港警务署社团管理处提供资料显示,截至2014年9月底,香港社团名单内共有34245家注册或豁免注册的社团;另据香港公司注册处官方网站披露的统计数字,截止2014年9月底,仍在公司登记册上注册的本地担保公司(法团)数目12311家。仅此两类相加,香港依法登记的民间团体的总数至少在46000家以上。而截至2014年9月底,深圳市登记在册的社会组织共有7852家,其中社团3889家、民非3848家,基金会115家。如果按2013年年末深圳市常住人口1062.89万人、香港总人口721.97万人计算,深圳市平均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量7家左右,香港平均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量则多达63家以上。
此外,2011年深圳市委市政府发布的《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提出了以发展社会组织促进社会建设的方针,强调大力发展社会服务业。具体措施包括增加社会服务产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充分发挥社会服务业在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转型中的重要作用;以人民群众需求为导向,拓展社会服务业新领域,增加就业机会;完善社会服务业发展政策,加大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力度,健全政府拨款程序和监管制度;鼓励、吸引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参与发展社会服务业;完善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指标体系,把社会服务产业创造的增加值全面纳入经济发展的统计口径。但经过多方了解,这些措施并没有得到落实,社会组织获得政府资助的资金非常有限,资产规模都比较小。根据2013年年检的数据统计,市级社会组织总资产100亿元左右,其中只有11家社会组织的总资产超过亿元。而在香港社会服务联会统计的400多家社会服务团体中,年开支超过1亿元的占16%以上。香港各类民间团体还有一个很大特点,就是一些大的社会服务组织,其分支实体机构数量惊人、员工或义工数量巨大、涵盖香港各个地理区域。例如香港明爱在全港设有286处社会福利服务实体;保良局在全港开办了268家慈善公益服务机构;东华三院开办了210个慈善公益服务机构;仁济医院开办了100多所医院、学校和社会服务机构;博爱医院开办了70多家社会服务单位。据2004年香港中央政策组发布的《香港第三部门的现况研究》报告显示:香港社会服务联会的400多家社会服务团体会员共提供了香港90%的社会福利服务,经营了全港83%的小学、100%的特殊学校,管理超过100间医院与健康中心。
三是政府支持方面的差距。深圳在全国较早尝试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探索实践,但从总体上看来,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工作刚刚起步,大量的社会服务仍由政府及其主管的体制内单位承担。目前不少政府主管部门对社会组织的认识还存在偏差,转变职能没有到位,财政、税收政策对社会组织的支持明显不足,连基本的统计数据都难于查找。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香港政府发表社会服务白皮书,提出建立政府与非政府机构(民间团体)的“伙伴关系”,政府与民间团体依约进行合理分工,政府负责制定整体的福利政策、规划福利服务的发展方向、探索对社会服务机构进行科学合理的财政支持方式、提供业务指导、决策互动以及监督和评估服务素质等方面;民间团体则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和专业性,不断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和社会认同。1997年香港回归之后,特区政府继续奉行“小政府”理念,大部分的社会福利服务仍由非政府机构提供,政府资助始终是香港社会组织生存发展的最重要资金来源。香港社会服务联会提供的统计数字表明,2007-2008年香港社会服务团体主要收入来源中来自社会福利署和其他政府部门的占47%。
2007-2008年度社会服务机构主要收入来源
财政来源
|
金额(亿元)
|
百分比
|
合计百分比
|
社会福利署
|
74.80
|
41%
|
|
其他政府部门
|
11.13
|
6%
|
|
奖券基金
|
8.23
|
4%
|
51%
|
香港公益金
|
1.87
|
1%
|
|
赛马会
|
1.50
|
1%
|
|
个人捐赠及筹款
|
22.34
|
12%
|
14%
|
服务及活动收费
|
17.82
|
10%
|
|
利益/投资
|
11.47
|
6%
|
|
其他
|
34.19
|
19%
|
35%
|
总额
|
183.35
|
|
|
另据香港社会福利署的统计, 2013-2014年度政府用于支持各类民间团体发展的计划开支达123亿元;2014-2015年度政府用于非政府机构的经常资助金及福利服务的其他费用更高达136元。东华三院等多家社会服务机构每年获得“整笔拨款”的金额都在数亿元以上。
2013-14年度,十家获得最高“整笔拨款”的社会服务机构
此外,香港不仅预留18亿元供十八区与非营利机构合作推行“社区重点项目计划”,而且还设立了3亿元(2013年增资2亿元)的“社区投资共享基金”,鼓励并资助政府、私营企业、社会组织三方合作开展社区公共服务项目。本届政府将落实成立5亿元的“社会创新及创业发展基金”,鼓励关心社会发展的人士和机构,包括有志创业的青年人,以创新的意念和营运模式,解决贫穷及相关的社会问题。
四是管理制度方面的差距。总体上看,深圳市社会组织管理仍然重准入、资格的行政审批,轻行为、过程的监督,除民政部门登记管理机关职能到位以外,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还是没有“各司其职”,尤其没有发挥税务监督、审计监督和司法监督的作用。目前社会组织登记仍然有所限制,门槛较高,如对注册资金的规定和社会团体的发起会员人数以及基金会的公益支出比例限制等等。除工商经济类、社会福利类、慈善公益类、社会服务类、文娱类、科技类、体育类和生态环境类等8类社会组织无需业务主管单位可直接登记外,其余社会组织登记仍然需要业务主管单位。登记管理机关对社会组织的成立申请实行实质审查,并监管内部治理、年检、年报、评估、税前扣除资格的初审等。而在香港,民间团体从登记到监管以法治和社会信用为基础,登记分散,门槛较低,登记注册时无需业务主管单位,都是直接登记。
两地对非营利组织或慈善组织获得免税的收入范围、资格认定、管理体制存在较大区别。在深圳,非营组织的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和自身免税资格分别认定,且免税收入有范围规定,其中按现行法规接受政府购买服务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均不予免税。去年9月份,经市民政部门与国税、地税部门联合认定享有免税资格的非营利组织478家,具有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非营利组织71家。而在香港,并非所有“志愿团体”或所谓“非营利”团体都是“慈善组织”,税务部门给予免税的才称“慈善团体”或“慈善组织”。而对属公共性质的慈善机构及信托团体的认定,税务局又有更为具体的管理规范。不仅捐赠人扣税手续清晰简便,而且慈善团体不需要同时申请自身免税和公益性捐赠免税两种资格。税务局官方网站可随时查询到目前为止获豁免缴税的慈善团体的全部名单:截至2014年9月底,根据《税务条例》第 88 条获豁免缴税的慈善机构及慈善信托总数目是8044家。
此外,和全国各地一样,深圳市社会组织的公开募捐资格是设立登记时行政许可的,绝大部分地区只有红十字会、慈善会和公募基金会具有公开募款的资格。虽然对于公开募捐和接受捐赠有法规规定,但执行不严格,监管不到位。绝大多数具有公募资格的社会组织公开募款以后用于开展自己的公益活动,较少捐赠给其他社会服务组织。而在香港,所有慈善组织(不论法定抑或非属法定)的筹款活动,如果是在公众地方进行(例如收集捐款或慈善义卖)或涉及售卖奖券,均须先经政府批准,并且须先向有关的政府主管当局取得许可证或牌照方可进行。与筹款活动有关的政府部门及决策局,包括社会福利署、民政事务局、食物环境卫生署以及牌照事务处,各部门批准进行筹款活动所订的规定各有不同。为弥补慈善筹款的法定措施不足,社会福利署及香港会计师公会,还有廉政公署,均已主动制订非强制性的实务指引,供涉及慈善筹款活动的机构和人士参考。
五点启示
香港的社会组织和社会服务业发展历史悠久,法律制度健全,管理经验丰富,发挥作用巨大,其先进经验对深圳市进一步推进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完善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大力发展社会服务业具有借鉴意义。
第一,大力推动依法行政和政府职能转变。一方面,要学习借鉴香港的经验,结合深圳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要求,逐步将政府的工作重心从经济建设转向社会建设,政府经常性财政支出向社会福利、社区建设转移,用于改善民生,进一步落实、完善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另一方面,按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厘清哪些职能和公共服务必须由政府提供,哪些可以由社会力量提供,要着力解决好政府与市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社会力量在管理社会事务和提供公共服务中的重要作用,敢于向社会让渡服务空间,把向社会组织转移政府职能和购买服务进一步常态化、制度化,实现循序渐进、平稳对接、真转真放,有效改进政府公共服务绩效管理。
第二,支持社会组织做大做强。进一步理顺政府登记管理职能,探索全面直接登记,降低登记审批条件,完善社会组织财产制度,在社会服务的重点领域培育扶持若干领军式的社会组织。要完善社会组织的支持政策,建设社会组织公共服务平台,加大政府财政支持社会组织的力度,探索改进政府对社会组织的资助方式,宜监管于支持之中。此外,建议借鉴香港经验,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和措施,积极推动和鼓励有条件、有实力的社会组织实行实体化发展,参股或兼并现有的事业单位或民办非企业单位。为克服目前社会服务组织缺乏可持续性的困难,建议探索培育发展深圳模式的社会企业,同时倡导社会影响力投资理念,以社会价值引导市场资源合理配置,探索政府、市场、社会三方面跨界合作和协同创新的社会发展模式,建设有全国影响力和示范性的区域社会创新中心。
第三,构建有效的综合监管体系。香港的民间团体登记分散在多个部门,虽然登记门槛低,但严格监管民间团体面向社会的资金筹措环节和面向社会的资金支出环节。深圳市应当以创建“全国社会组织建设创新示范区”为契机,率先建立健全统一登记、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分级负责、依法监管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在明确社会组织登记职能以外,重点要改进对社会组织获得免税资格认定、公开募捐行为管理、取得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管理以及相关信息公开等方面的工作机制,逐步从重登记的行政审批制管理方式转变为重过程的全程依法管理方式。同时,进一步明确登记管理部门、行业主管部门、综合管理部门、社会组织自治和社会公众监督的责任边界,建立政府监管、司法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党组织保障的综合监管体系,形成监管合力。
第四,加快推动社会组织法治化建设。香港的民间团体运作管理有完善的法律制度作支撑,政府依法行政,社会组织依法运行。深圳市借鉴香港经验推进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建设,需要树立法治观念,推动社会组织运作管理的法治化、规范化建设。一方面,需要完善法规体系。目前,《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等三个国务院颁发的行政法规正在进一步修改完善之中,而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更缺乏一部专门法律对其法律属性和财产制度进行有效规范。国家层面的“条例”修改和新法出台都需要漫长的时间,深圳市可以发挥特区立法权优势,制定《深圳经济特区社会组织发展促进条例》,在社会组织分类管理、法人登记、治理机制、财产制度等方面先行突破,为社会组织运作管理提供法制保障。另一方面,必须提高社会组织行政执法能力,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并通过行为规范指引、合规教育培训等方式促使社会组织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建立规范化的内部治理机制。此外,还应当发挥司法监管的作用,以更多判例弥补法规不足。
第五,引导和支持深港两地社会组织开展交流合作。在深港两地经贸关系更加紧密的进程中,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深港经济治理和社会融合中的作用,鼓励我市社会组织“走出去”,积极参与香港经济、社会治理,并在教育、科技、文化、慈善等领域开展经常性的交流,打造多形式、多层次的深港合作平台。
就科学编制我市“十三五”规划协商建言上的讲话
徐景安
今天就深圳制定十三五规划建言,我们已制定了十二个五年计划和规划,无疑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我们有没有反思过,中国的问题、深圳的问题越来越多,还越来越严重。为什么如此?说起来很复杂,其实很简单。就是我们的执政理念发生了严重偏差,不知道、不明确发展为谁、为谁发展。可是,党的总书记说得很明白啊!
习近平说:“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习近平还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这两段话的核心意思:第一、发展是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第二、美好生活的向往是落实在各项民生事业上;笫三、民生事业要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这就是共产党的宗旨、社会主义的真谛。这是中国的最高原则。但是,请问我们的各级政府这样做了吗?如果这样做了还有这么多问题吗?
现在来看深圳。深圳十二五规划是怎么做的?
首先,深圳怎么定位?深圳的方问、目标是什么?也就是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深圳十二五规划中,对深圳定位的表述有: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国际化先进城市,民生幸福城市,实现从“深圳速度”到“深圳质量”跨越,加快建设智慧深圳、打造平安深圳……
这是中国官方文件的特色,堆满了一堆光鲜亮丽的口号。深圳十二五规划,与全国一样还是以GDP为目标,以产业规划为中心,以建设项目为重点,做得很具体、很详尽。实践结果,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生产总值达到1.5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万美元,2014年提前实现。2014年深圳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已经超越香港,位居全国第一位。深圳的发展领先全国,这是深圳的成就、深圳的骄傲。
以改革开放求发展,为中国做示范,当排头兵,这是深圳原来的定位,应该说名符其实地做到了。今天的中国面临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没解决好为谁发展的问题,发展成果公平分配的问题。这是经济问题,贫富悬殊带来内需不足。这也是社会问题,分配不公影响社会稳定。这更是政治问题,民众不满动摇执政根基。
深圳需要重新定位了,不能在单一追求发展的习惯思维下继续前行了。要考虑今天深圳作为特区,究竟特在哪里,如何为中国做示范?还当不当排头兵?
说到这里,中国存在的问题深圳有,而且某种程度上深圳更严重。深圳十二五规划中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一节中提到“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实施特区一体化建设”一节中提到“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但是如何实现均等化,谁与谁均等,没有任何具体表述。
政府的职责是什么?提供均等的公共服务,不是为一部分人服务,排斥、歧视另一部分。人民政府为人民,深圳人民政府就是为深圳人民服务。谁是深圳人民呢?2014年深圳户籍人口332.21万,非户籍人口常住人口745.68万,常住人口计1077.89万,再加上非登记人口,总计1800万。深圳户籍人口在教育、医疗、养老、社保、住房、就业、失业、办证享有特权。《关于创造深圳质量的行动计划》明确提出:2015年实现深圳户籍无房家庭全部得到住房保障。所以,深圳十二五规划涉及民生的教育、卫生、住房、社保、文化等项目都是为深圳户籍居民服务的。人均GDP是按常住人口统计的,承认非户籍居民为深圳的经济发展做了贡献的。在深圳工作、生活、消费的都是要纳税的,构成了深圳的财政收入,但为什么只有户籍居民享有公共服务的特权呢?请问深圳人民政府是332.21万户籍人口的政府吗?这符合“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吗?符合“社会公平正义”吗?符合“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吗?
其实,中国各级地方政府都是这么做的,把非户籍人口排除在公共服务之外。深圳的情况则更严重。中国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53.73%,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5%。深圳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59.8%,超过全国水平。而深圳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才18.4%,约为全国水平的一半。
这意味着什么?从全国来说,占65%的人8.88亿还是农业人口,其中18.73%即2.56亿在城市打工,他们不能像户籍人口享受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的公共服务,迫于生活压力一部分适龄劳动人口流回农村,一方面造成城市劳动力短缺,另一方带来农村劳动力过剩。如果这部分人落户城市,再隨迁一部分农村人口,就能加快城市化进程。然而,各级地方都实行狭隘的地方保护,不愿向他们提供或者不愿提高这个群体的社会保障水平,怕成为“洼地”,流问本地。在这方面,深圳起了不好的示范作用,对加快中国城市化进程起了阻碍作用。
正是由于深圳户籍人口比例过低,所以从2003年到2015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排行中,深圳不仅无缘前10名,而且位居榜尾。2011年第93位,2012年还倒退到第94位。2010年,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在全省21地市开展了“广东省居民个人生活状况与主观幸福感调查”,深圳居然排名20,倒数第2。但深圳对此采取不关注、不理睬、不回应、不研究的态度,深圳十二五规划提到2015年,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1100万人以内,其中户籍人口达到400万人。现在看前一个目标能达到,后一个目标难实现。当然,深圳有理由人口密度大,其实人口密度大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原因,世界所有大城人口密度都大。韩国5000万人口,2000万在首尔。
绝大多数非户籍人口不能享受均等的公共服务,是背离深圳的宗旨的,深圳就是靠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共同建设起来的。为了吸引大家来深圳,现在提“来的都是深圳人”,现在又提“万民创业、万众创新”,但是公共服务呢?户籍居民成了一等公民。非户籍居民是等公民。户籍居民是贵族,非户籍是平民。这是什么法理、什么原则、什么政策?
我认为,这个理念不改受,讨论“十三五”规划没有用,做出来还是老模式、老样子。民生问题写一章,讲的都是定性的语言,好听的话一大堆,就是无法考量。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建议在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同时,制定深圳民生五年规划。深圳不是提了要建民生幸福城市吗?这就要制定规划,民生问题不是靠一年办几件实事这种碎片化的办法,需要系统化、制度化、目标化地来解决。
首先要根据深圳的实际情况,确定民生的范围,有直接民生与简接民生之分,提高直接民生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实现公共服务在各类人群的均等化,降低直接民生中的行政开支成本,增加民众受惠比重,这样才能把改善民生真正落到实处。
民生规划的主要内容:居民收入增长、社会救助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公共安全体系、公共财政制度、整合社会资源。
用民生规划“倒逼”产业优化、城市规划以及政府职能转变。尤其是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压缩行政不合理开支,实现向非户籍倾斜、向困难群体倾斜、向社区基层倾斜。
制定民生长远规划就是创新,就是深圳为全国做示范。我曾经为汕头市制订了民生长远规划。希望立一个课题,我们来做。
今天,我们党真的应该感悟了,说一千道一万,就是把老百姓的幸福放在第一位,把老百姓的民生放在第一位,真的做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深圳市十三五规划建议之教育篇
——从同理心出发,深化德育课程创新
张媛媛
一、全民德育:民生幸福的教育保障
深圳十二五规划提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以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进一步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居民的品德素养将直接改变整体社会的民生幸福感,因为品德素养直接影响居民生活体验。促进德育体系的建设,提升民生幸福指数。减低社会暴力发生。
教育中,家庭,学校不是分包商,是一体化体系下的协作者,教育更离不开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
2015年6月10日,深圳宝安区一小学六年级的小韩因与同学发生口角,对方找来社会青年,在校园门口附近对小韩进行殴打至脾脏破裂,经过两次手术摘除脾脏后,小韩脱离危险。
2015年5月17日,深圳龙岗区嘉联学校2名八年级(初二)学生,因不满对方在QQ空间“互黑”对方,通过网络约架,引起十几人在学校门口互殴。来到现场的除了嘉联学校7名初二学生外,还有数名其他学校的学生和社会人士,两帮人马随后大打出手。据校方事后了解,此次斗殴一方有七八人,另一方则三四人。
5月18日上午放学后,周日发生群殴的学生再次发生冲突,他们在校外一间便利店附近打架。在这次斗殴中,一名被打学生逃回家中,并向家长表示自己害怕被打不想上学。
5月18日下午2点左右,在老师的协调下,3名涉及斗殴学生的家长来到学校协调沟通。情绪都较激动,协调无果,家长互相打电话通知多人赶来学校。很快,学校门口出现4名人士,他们不顾门卫劝阻,翻越学校电动门强行进校。随后,双方家长开始斗殴,场面混乱。校方报警。事后,共有2名家长受伤入院接受治疗,其中一名年纪较大的家长有轻微脑震荡。
据报告,在校园暴力事件的成因中,“日常摩擦”以55.0%的比例居首。同样,社会上,因琐事引发暴力刑事案件比率较高。矛盾纠纷未得到妥善解决是诱发暴力犯罪的重要因素。据统计,因日常生活、经济纠纷长期得不到妥善解决,升级发酵为暴力犯罪的,占该三类案件数的78.6%。如故意伤害案多为邻里、亲人之间,因日常生活积怨颇深,最终演变为刑事案件;非法拘禁罪多因民间经济纠纷引发“民转刑”案件。
联合国提出未来30年全球暴力减半策略的方法之一就是教育。“促进全民德育体系建设”是当下教育的迫切要求。我建议深圳市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促进全民德育体系建设”,并成为民生幸福的教育保障。
二、提出“促进全民德育体系建设”,成为十三五规划深圳教育亮点
十二五期间,深圳市于2014年7月颁布《关于进一步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养的指导意见》,将中小学生八大素养的提升列为主要任务:覆盖品德、身心、学习、创新、国际、审美、信息、生活八个方面;难道不也是普通市民的素养要求吗?让德育真正成为终身教育,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文明的支撑,生态文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给了经济创新的基础和牵引,作为国家最具活力的城市,参与全球竞争的现代化创新城市,深圳应该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坚持德育为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提供全民德育整体策略,加强民族精神、理想信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养成教育。
从孝敬父母,尊敬长辈,诚信友善的传统美德,到加强养成教育,养成文明行为举止。加强公德教育,引导学生遵守公共规则,增强社会责任感。加强公益教育,引导学生热心公益,积极参加义工活动。加强节约教育,培养学生勤劳、吃苦、节约的良好习惯。加强法治教育,努力弘扬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增强公民意识。这些品德素养的具体内容,因不同年龄段生活内容外延的不同而不同。
幼儿阶段:家庭生活、社区生活
青少年阶段: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区生活、少量社会生活
中青年阶段:家庭生活,社区生活,社会生活
老年阶段:家庭生活,社区生活、少量社会生活
品德素养是终身发展的内容,更是全社会发展的内容。品德素养提升,也应围绕这些生活内容进行提升。
具体建议行动措施:
l 校园教育体系:德育课程创新与开发:中小学基础德育,高等教育德育、职业教育德育;强化已有人“名班主任工作室”培养机制,在进行德育教师培养的基础上,推动全体教师的德育能力提升。
l 家庭教育体系:开展家长德育方法研究与推动,提高家长同理心,不但能够提高儿童德育发展,也降低家庭暴力的发生。鼓励家庭教育类的社会组织发展
l 社区教育体系:以社区服务中心为基础,开展社区生活教育与体验,影响不同年龄段的居民,以提升品德素养。鼓励社区教育类的社会组织发展。社区教育未来将成为配合校园教育,提供德育实践以满足需求。
l 加强德育基地建设。引导学校、企业、社会组织和社区共建校外德育基地。强化现有基地管理,为中小学生提供优质校外活动资源。
l 以德育目标为核心,修订《深圳经济特区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形成深圳人品德素养标准, 用这样一条法规去串起整个德育设计。
将幼儿园的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当中的德育进行系统化整合,从人本身出发,以八大素养为线索,构建全民德育体系建设。因此打造一个全民德育体系,也是传承深圳精神,从经济创新带头兵到生态文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带头兵。
三、提出“从同理心出发,深化德育课程创新”的思路,促进全民德育体系建设落地
德育是:具有品德素养教学目标的、一系列的、不同形式的教育活动,包括课堂活动、课外活动与实践。实现玩中学,或体验中学习,是需要进行科学的课程设计。
在促进全民德育体系建设时,要谈到德育课程的创新,为什么要提德育课程的创新,此前我们看到在深圳的中小学或者社区家庭,有关德育领域里面基本上谈的是要求,比如不乱扔垃圾,不准干什么,或者要做什么,而实际上新型的德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一定要注意的是不管是成年人也好或者儿童,学习的过程当中,都必须要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在德育系统之下有几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需要加深,那就是“关怀”“同理心”,在过去中国德育系统对同理心养成方面相当欠缺,而实际上同理心是关怀的基础。
同理心(Empathy):指在人际交往、人与自然互动过程中,能够体会他方(包括人和动物)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方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方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古语说“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不给他人带来麻烦或伤害,也是同理心的通俗的说法。
同理心养成过程要求儿童不断了解自我情感,了解他者情感,进行比较,进行连接,学习怎样看待自己与别人,怎样和别人打交道,怎样理解别人的想法,怎样和别人合作,怎样爱别人和被爱,逐渐形成对家庭、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认识个体,到完成社会化。拥有同理心能力,决定了孩子能不能尊重和理解他人,能不能创造和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不能以善言善行做善事、以善道善德当善人、以善学善才尽善职、以善思善念修善心。
2014年教师节期间,习近平强调,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鼓励全社会积善成德、明德惟馨,方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力的道德支撑。同理心影响一个人的终身发展,同理心是责任感的基础,是公德教育、公益教育、节约教育、法治教育、团结奉献的基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也是创新的起点。非常期待在深圳市“十三五”规划当中以同理心出发深化德育系统创新。
十二五期间,深圳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养的指导意见》指出“应构建新型课程体系:
加强基础课程建设,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课程资源,开发与综合素养培养相配套的专题化、系列化、模块化的拓展课程和特色课程。”
教师透过教学活动实现对品德素养的培育,家长通过家庭生活示范实现对儿童的影响,社会通过社会活动影响儿童品德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同理心是连接教学双方的纽带,教师、家长以同理心施加影响,儿童以亲身体验学习和内化同理心接受影响。因此构建新型课程体系,也需从同理心出发。
从同理心出发,加强学科德育建设,创新德育课程,发挥课程育德功能,应是深圳十三五规划教育规划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点。
具体建议行动措施:
1、设立从同理心出发的德育课程创新研究课题
鼓励教师、德育研究者以及心理学专家参与同理心为主题的德育课程创新,透过各类教学试点,及对儿童、青年同理心发展的研究,促进德育有系统有永续。
2、加强教师、班主任、家长的同理心教育能力培育
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是对儿童最直接的同理心影响者,因此自身是否具有同理心,以及能否影响儿童是很重要的,因此提高他们的同理心及同理心教育和影响能力也是德育很关键的一个环节。
3、将同理心纳入综合素养“阳光评价”体系
十二五期间,深圳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指出,将推进学生“综合素养阳光评价”综合素养的评估,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将被纳入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水平评估。将综合素养“阳光评价”体系融入《深圳经济特区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建立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状况和学校综合素养培养第三方评估制度。
当然,品德素养如何被有效科学的评估这历来是一个难题,实际上,从同理心出发进行评估是可以建立系统化可量化的评估方法,这也将成为创新学生综合素养评价方法,必将引发全国德育工作的跨越发展。
4、促进社会力量参与促进同理心教育的发展
综上,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基础上,我建议深圳市十三五规划,除了继续在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终身教育等方面大力发展外,还应明确提出“促进全民德育体系建设”,并在十三五期间“从同理心出发,深化德育课程创新。”
《马洪基金会专刊》是深圳市马洪经济研究发展基金会编印的内部参阅资料。
¯ 读者群为基金会上级领导部门、理事和名誉理事、智库百人会专家学者及其他机构、企业的高层管理者。
¯ 主要内容为重大研讨活动、论坛、沙龙等学术交流中富有价值和启发性的综述文稿及学者文章。
¯ 稿件来源以马洪基金会及智库百人会的专家智者为主,同时也广泛欢迎社会各界专家学者积极参与。
--------------------------------------------------------------------------------------------------------------------------------------------
地址:深圳市罗湖区银湖路金湖一街CDI大厦4楼 邮 编:518029
联系人:蔡伟俊 责任编辑:刘 炜
电邮:caiwj@szmhf.org 电邮:liuw@szmhf.org
电话:0755-82470650 电话:0755-82471490
网址:http://www.szmhf.org 微信公众号:szmhf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