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区报讯(记者 周国和)12月24日, “问势2016——马洪基金会理事专题报告会”在深圳举办。马洪基金会理事、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宋晓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马洪基金会名誉理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刘守英副主任分别做了“共享发展理念”、“供给侧改革和经济转型”、“中国土地制度改革与经济转型”的专题报告。
宋晓梧在报告中认为,GDP指标虽然可以从总量上衡量发展的速度,但却无法衡量在获得这一速度中所发生的成本、效益和能耗。这也导致了前面几十年各地政府以GDP挂帅,只追求增长速度,但却造成环境污染、效益下滑和能耗浪费的重要原因。他认为,“共享发展”是“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和“开放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三五期间应当明确把促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优先目标;只有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提高普通劳动者水平的收入,建设更加公平、具有可持续性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基本保障的共济性,才能真正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马洪基金会理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作了“供给侧改革和经济转型”专题报告。他认为,中国经济已经进入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在这个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将面临从结构、动力到体制政策环境的重要转换。而这一转换能否成功,将取决于是否能够实现“转型再平衡”,即由高速增长平台上的供求平衡转向中高速平台上的供求平衡。供给侧改革是经济工作指导思想的一次重要的调整和创新,也是适应新常态的必然选择;其核心是要素市场的流动、重组和优化组合,纠正要素资源的扭曲配置;目的是全面提高要素生产率,切实转变生产方式。当前的供给侧改革有五大任务: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和补短板。只有打好这五个方面的歼灭战,供给侧改革才能尽快取得突破性进展。
马洪基金会名誉理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刘守英副主任作了“中国土地制度改革与经济转型”的专题报告。他指出,改革之初形成的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且土地使用权商品化这种独特的土地制度,维系了中国工业用地的低价性,支撑了中国的快速工业化,成就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奇迹,带动了城市化进程。但是在新常态形式下,不能再依靠土地来带动经济增长,也不能靠土地作为工具来维持高投资,这种态势会倒逼我国的土地制度改革,使长期以“地”谋发展的模式难以为继,并为解决积累已久的诸多土地制度问题提供改革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