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事公益行业前在一个国际公司工作,曾经尝试引进ISO9000,结果无疾而终。那家公司在其行业中成熟度、规模、人均效益等条件还是挺好的,为什么花了很多时间、很多钱而效果不好,对企业发展还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为那个企业是以人为核心的创意性机构,为客户提供富有创意和成效的策略和解决方案,而这种服务不适通过定量的数字来衡量,现在回想起来,是基础部分出现了偏差。“标准”的要求极大限制和扼杀了人的创新活力,进而动摇了企业生存的根基。
时隔10年,“标准”在公益行业提出来,方向是对的,前瞻性也足够,甚至可能“过于超前”。
京东的刘强东说“为什么我们烧钱?因为要提高行业门槛。”在商业界不知道能不能持续有待观察,但这种观点进入公益行业就会是一场灾难。换个角度来讲,这种公司的价值观恰恰需要公益组织来改造。
我们先看一些人文关怀的例子:国内上学十分钟课间休息,孩子们挤着去厕所,加上男女生厕所的配比不合适,孩子们很辛苦,为什么强制每个孩子都要在同一时间上厕所?美国课间只有五分钟,还没有造成厕所拥挤,为什么?因为上课的时候随时可以上厕所,这就是基于“每个人都是不一样”这个角度,“生理需求是第一位的”人文关怀。
这个议题我的思考顺序是这样的:
首先回到行业属性当中来,公益行业是以人文情怀、社会公平正义为使命的,会不会因为标准化的东西而衰减、打折扣?我觉得商业环境没有足够做好,公益组织生存状况又不是那么乐观的情况下,“标准化”一定要慎重。
其次是制定标准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是为了行业发展,“lessis more,少即是多”原则就很重要,我相信很多人不敢说自己对社会组织发展有多么成熟的了解,非常担心我们设计了很多标准以后,让更好的方法进不来。
还有关于提升效率,大家知道社会组织提升效率和商业机构是不同的,甚至一直被商业机构所诟病。的确,公益组织在提升效率方面确实有很大空间,但是提升效率应当往哪个方向?比如海宁讲的社工忽略老年人需求问题,就不是靠人均效能KPI来解决,这是没有基本人伦素养造成的。
基于以上思考,在标准制定方面,首先要把公益行业、社会组织行业产生的社会资本、社会贡献价值、生产知识的特性强调出来,单纯参照企业制定的标准,会限制行业发展,这方面必须慎重。
二是从社会服务成熟领域开始做,尤其是社工类、行业协会类,非常强调服务性,可以先推出,对其他领域有一定带头和示范作用。
第三,今天政府工作人员也来参会,在这个选题下,希望政府的开放程度和包容程度更多一些,采用阶段性完善的方式更好一些,而不是一步到位。保持小步快跑,及时总结改进的方式会更合适。从公益组织、社会组织发展阶段来看,这个标准的形成也是渐进的,刚开始制定框架性、简单性的条款可能好一点,希望有足够的耐心和专门人员的持续补充、完善。坦率地讲,政府原来对社会和企业的那套模式,都不能应对当下纷繁复杂的问题。
第四、我赞同佘福祎所言,一个财务公开就可以解决根本问题,一句顶一万句。比如说官员财物公开,上市公司高管持股比例公开,一个标准就把最根本的问题解决了。
整体总结是,制定行业服务标准这个提议,方向对,也有前瞻性,但要防止企业模式和政府惯常模式对这个行为的侵扰,以行业参与者为主体,持续改进为宜,这一切又以尊重行业规律和体现人文关怀为前提。
好人好事TFC愿意在“公益人才培养”服务标准方面贡献自己的经验和能力。
(范志明 好人好事公益服务中心总干事、智库百人会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