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成果集锦 > 会务成果

会务成果

挖掘传承历史文化 推进学术文化建设 ——《宗炳评传》学术沙龙综述

更新时间:2022-10-31

为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深圳学术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1018日,由深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办,深圳市马洪经济研究发展基金会和深圳大学国学院承办,深圳市湖北江陵商会协办的“挖掘传承历史文化 推进学术文化建设——《宗炳评传》学术沙龙”在银湖CDI大厦举办。此次活动源起于“深圳学派”建设。主要围绕深圳市社会科学联(院)今年组织编撰的《深圳学派建设丛书》、《深圳改革创新丛书》两套丛书遴选的10部著作之一的《宗炳评传》展开。马洪基金会名誉理事、深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原副主席、《宗炳评传》一书作者黄发玉研究员、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杨建博士、深圳市马洪经济研究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郭万达博士、深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原主席彭立勋教授、深圳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原副院长邹明教授、深圳市社科院社会发展所所长方映灵研究员、深圳市诗词学会副会长施裕民、深圳市委讲师团哲学教授卢忠仁、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国学院)党委书记问永宁教授等专家学者,智库百人会智者等来自政、社、研、学、媒的50多位听众以线下的方式参会。

一、一代宗师的多重人生

宗炳,字少文,南朝刘宋人。生于公元375年。卒于443年。终年69岁。祖籍南阳,居于江陵,是我国古代著名书画家、音乐家、美学家和哲学家作为影响中国美学的一代宗师,提出了“澄怀观道”重要思想,在绘画、书法、佛教、诗歌等多个领域留下了重要的精神遗产。宗炳是山水画创始人之一、最早的山水诗人之一、最负盛名的书法家之一、山水画论的鼻祖、佛学理论家、著名隐士,其多重身份构成了独特的文化形象,受到了艺术家、文学家的崇拜和追慕。

1.山水画鼻祖

山水画是以山川河流等自然风光为主体的绘画,起源于魏晋时期,初时仅作为人物画的附属而存在,余绍宋在《书画书录难题》提到“案山水画实以少文(宗炳字)开其端绪,其先仅为人物之背景而已。”对山水画的起始进行了说明,由此也可推出宗炳对开创山水画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宗炳在其所著的《山水画序》中对山水画的创作提出了具体的实践方法。“身所盘桓,目所绸缪。以形写形,以色貌色也。”是通过写生的形式感悟、体验山水之美,在此基础上,运用高远、深远、平远多种透视技法,达到“则嵩、华之秀,玄牝之灵,皆可得之于一图矣”。在山水画创作时,不是追求自然主义绘画对细节的准确临摹模仿,而是将山水的神韵展现出来,主观地、抽象地表现山水,“应会感神,神超理得”,将眼之所见、心之感悟与山水的“神”相融合,创造独特的意境,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中国的山水画不仅是对自然的描绘,还将“道”加入到自然山水中。“山水质有而趣灵”,山水是审美主体对“道”认识地一种形式,是“道”的载体,“山水以形媚道”,“山水之神”与“道”相契合,通过山水感悟体会天地之道,这也是宗炳所提出的“澄怀观道”。

作为山水画论的鼻祖,宗炳的《画山水序》是我国论述山水画理、画法的重要文献,对古代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此,史上对宗炳评语很高,南朝梁庾元威《论书》:“宗炳又造画瑞应图,千古卓绝。”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宗炳、王微皆拟迹巢由,放情林壑,与琴酒而俱适,纵烟霞而独往,各有《画序》,意远迹高,不知画者难可与论。”美学家宗白华明确指出:宗炳与王微“同时是中国山水画理论的建设者”,盛赞宗炳提出的“澄怀观道”是六朝以来“艺术的理想境界”,足见评论之高。

2.佛教理论家

宗炳的前半生,生活在一个社会动荡的年代,这种社会背景为宗炳终生隐居不仕信奉佛学埋下了伏笔,宗炳多次入庐山并隐居于此,自此“影不出山,迹不入俗”。受当时中国一代佛学宗师慧远的影响,宗炳在佛教理论上有着很高的成就,创作了著名佛学论文《明佛论》。在继承慧远佛学理论基础上,宗炳采取开放主义的态度,兼容儒释道三教,开创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心本体论,对中国哲学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宗炳在《明佛论》中关于形尽神不灭,通过修行以成的阐述成为《画山水序》的理论基础,其以佛为圣人之道,对终极情怀的精神追求与《画山水序》中“圣贤映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追求自然山水的精神境界是一致的。对此,李泽厚、刘纲纪认为“宗炳的《画山水序》处处都与他的佛学思想分不开”。

3.著名隐士

在魏晋时期动荡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融合的情形下,士人开始远离尘世、居于山野,追求隐逸也成为一种风气、时尚,出现了一批著名的隐士,这些隐士大致分为主动的隐士、被动的隐士、虚假的隐士几类,而宗炳便是一位主动寻求归隐的隐士。宗炳出身官宦之家,在当时必然会有入仕的机会和可能,但他一生性情淡泊,不求名利,九次征召而不就,是一个完全的、彻底的隐士。

宗炳之后,一般隐士、佛徒和世俗文人,对宗炳的隐逸行迹十分崇敬和向往,从唐代及之后的诗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现象。诗人司空曙、晚唐文学家皮日休、陆龟蒙等人的诗中也多次出现宗炳的形象。

二、对中国美学的影响

宗白华曾表示魏晋时期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在这一时代,中国的文学、绘画、书法等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为后代文学艺术奠定了根基,也发展出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审美主题,宗炳的《画山水序》从哲学层面、思想层面为中国美学奠定了基础。

宗炳提出了“澄怀观道”、“畅神”、“卧游”等重要理念,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是中国艺术史上历久弥新的主题和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追求。

1.澄怀观道

宗白华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中写道“而中国自六朝以来,艺术的理想境界却是‘澄怀观道’,在拈花微笑里领悟色相中微妙至深的禅境”。“澄怀”,以心无杂念的状态来审美,将自己的心理世界与自然世界相合,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澄怀”,是一种审美态度,是一种心理状态。“观道”是通过观察、体味、感悟事物,领悟道的真谛、美的本质。

“澄怀观道”,需要一定的审美能力才能做到,以一种自由自在、无欲无求的状态去感悟自然、感悟万物。魏晋时期的社会动荡下,作为官宦之后、著名隐士的宗炳,将自身对儒释道三教的感悟与思考融入到审美中,奠定了中国美学的哲学基础,并形成了传承至今的审美最高境界。

2.畅神

魏晋时期,超越世俗而以“虚静”之心观照山水,使自然山水成为审美对象,宗炳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了丰富审美内涵的“畅神”说。《画山水序》中说“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至于山水,质有而趣,……夫圣人以神法道而坚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不亦几乎人。也就是说,审美者在自然山中水,通过审美活动,经过“澄怀味象”、“应会感神”的内心活动的过程,获得“山水质有而趣灵”和“山水以形媚道”的审美感受。宗炳的山水画论中提到“万趣融其神思”,观山水而悟道,进而达到“畅神”的目的。强调心与自然相接、人与自然和谐,在物我两忘的审美体验中达到超然物我的审美境界。这也是他在观照山水画时超然物外的精神状态并道出了画的最高境界,即精神上的无所束缚的满足,体现了自然合一、自在欢愉。

3. 卧游

顾名思义,“卧游”与“游”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中国士人以“游”体道,“卧游”不是亲身游历,而是“坐卧”宅中观赏山水画作,仿佛身临其境,以达到一种身心的适意畅快。《宋书·隐逸传》中提到“(宗炳)老疾俱至,名山恐难遍睹,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宗炳在《山水画序》里最早提出“卧游”,通过观山水画而神游自然山水之中,这也是首次在中国绘画史、美学史上提出“卧游”这个审美话题。宗炳年轻时到处游历,向西跋涉荆巫,向南登临衡岳,后因疾病返江陵,虽然年纪大了,不能四处游玩了,但他却把以前所游的山川绘成图画,张贴于四壁,营造出一个图画的大自然。人在室中,却遍游名山大川。因而,在宗炳之后“卧游”,成为中国艺术史和美学史的一个重要命题,以卧游命名的画作不计其数,如《潇湘卧游图》、《江南卧游册》等,以此命名的著作有《溪山卧游录》(清·盛大士)等。“卧而游之”在中国艺术史、文化史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卧游”演化成一种含义丰富的文化行为,成为后世高人雅士追慕的艺术表达和精神享受。 

三、专家观点

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杨建博士受吴定海主席委托出席活动并致词。他以二十大报告中关于社会科学发展、传统文化发展为切入点,介绍了深圳学派的发展及推出的《深圳学派建设丛书》和《深圳改革创新丛书》两套丛书,希望社科界、文艺界的专家学者能展现深圳学者的学术品格,为深圳社科发展、理论发展提出真知灼见。
◎马洪基金会理事长郭万达以《提高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为题做了致词:指出二十大报告中提到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特征之一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影响力。这就要加强对传统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研究、传播,需要耐得住寂寞的专家学者和智库机构长时间去做,并赞扬黄发玉研究员是其中一位重要学者。马洪基金会将要加强对历史文化、艺术教育这些领域的研究传播,为深圳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
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彭立勋教授以《填补宗炳研究空白之作》为题发言,首先对黄发玉研究员的《宗炳评传》的出版和学术沙龙的举办表示祝贺!指出宗炳虽然著作甚多但留世不多,尤其以《画山水序》传世,其开创性具有深远影响,是后人不可越过的美术学著作。作为我国首部融合呈现宗炳生平、创作和理论的传记类著作,《宗炳评传》完整体现了宗炳的文化形象,是一种富有创意的尝试,为我国深入研究和弘扬中国文化具有不可忽视的学术价值。
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杨建博士受黄发玉先生的启发,以《文化生命观的映照与融通》为题,从文化史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南北朝时期的背景,总结了当时隐士的表现形式,得出隐逸士人是在不仕前提下,追求隐逸之身与文化之心的合一。同时引用陈寅恪先生对陶渊明思想的研究,并将陶渊明与宗炳进行对比,结合文化融合转型的时代背景,指出宗炳与陶渊明在隐逸表现上的不同之处,提出宗炳是更为纯粹的思想者。
深圳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原副院长、画家、邹明教授以《澄怀观道—从黄发玉《宗炳评传》解读宗炳的美学思想》为题,表示《宗炳评传》是用哲学家的视角解读宗炳的美学思想,很有特色,是一本有价值的学术专著。他指出宗炳的《画山水序》在1600年后依然展现着伟大的学术价值,它从哲学层面、思想层面为山水艺术奠定了基础,艺术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而真正的艺术家应该“重文、重道、重修养”,传承中国传统美学思想。
深圳市美术家协会驻会副主席郝强因公务安排未抵现场,代表协会就《宗炳评传》学术沙龙的举办发来贺信,向黄发玉先生孜孜不倦修史、弘业、传道的精神致敬!贺信指出,《宗炳评传》是“深圳学派”系列丛书之一,也是代表作之一。黄发玉先生自2013年起为我市研究机构发挥社科优势起到重要的积极作用。望黄发玉先生以《宗炳评传》学术沙龙为新起点,继续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术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为“深圳学派”作出新的贡献!
深圳市社科院社会发展所所长方映灵研究员以《名门名师成就博雅大家》为题,对黄发玉教授刻苦治学的精神表示钦佩。她指出,宗炳既是名门之后,也是名师之后,是一个博雅的大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大师。宗炳在历史上具有不可复制的成就和境界,以致后人不敢也不会轻易去书写其传记。黄教授撰写的《宗炳评传》,融合了儒、道、释、艺术、哲学各方面内容,是一部博雅性著作,为学术研究做出了新的贡献。
深圳市诗词学会副会长施裕民以《古今同一月——读黄发玉先生的《宗炳评传》感想》为题,从山水画论和山水画的提出两个角度总结了宗炳的成就,其提出的“澄怀味象”美学思想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是中国山水画秉承的脉络,开创了山水画这一中国绘画的大类。他表示,该书体现了黄发玉研究员严谨的学风和做学问的态度,这也是当前深圳文化发展所需要的。
深圳市委讲师团哲学教授卢忠仁以《澄怀观道宗少文》为题做了演讲,他说《宗炳评传》参考引用了大量哲学、美学、文学、艺术、地理、方志、族谱以及佛学等多门类的文献,同时游历多省作田野调查,因此其著作资料详实,内容丰厚且论证充分,将宗炳的形象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中关于宗炳的境界的论述,极有特色,是画龙点睛之笔。他称赞《宗炳评传》是一本大书,为宗炳立起了一座纪念碑,填补了学术空白。
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国学院)党委书记问永宁教授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他称赞《宗炳评传》学术性好,逻辑框架好,文笔好。深圳学派建设就是要多支持学者撰写这样具有持久影响力的学术著作。他谈到由于缺乏平台和组织将学者的力量整合起来,因此深圳学术派势单力薄。深圳学术界应该与企业和智库结合,形成深圳学派,打造属于深圳的文化产品和产业,让文化真正自信起来,真正能走出去。

四、深圳学派的建设与发展

深圳学派,是深圳着力打造的由深圳学术界人士组成的有深圳特色的高水平有影响的学术研究派别。即形成具有全球视野、中国气派、深圳特色、时代精神的研究群体。该设想在1997年,由时任深圳市文化局副局长王京生首先提出,随后的10多年里,深圳市政府在推动深圳城市文明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与财力,建设一支目标一致、特色鲜明、成果出色的深圳学术共同体也提上了日程,2010年,深圳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意见》,把“推动深圳学派建设”列为重大举措,并使“深圳学派”的构建从以往的理念、理论层面提到了实施层面。同年11月,《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在若干学科领域形成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深圳学派”,2012年《关于深入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建设文化强市的决定》明确提出“推进深圳学派建设”,2013年市委宣传部出台了《深圳学派建设丛书实施方案》,可以说,“深圳学派”的提出,是中华文化伟大复兴和深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树起这面旗帜,目的是激励深圳学人为自己的学术梦想而努力,昭示这座城市尊重学人、尊重学术创作的成果、尊重所有的文化创意。

伴随深圳学人在学术上取得的重大成就,深圳的学术文化也经历了从无到有,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最近召开的二十大会议中,对文化建设道路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新思路: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提出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深圳作为我国改国开放的“窗口”和“排头兵”,自由的思想和创新表达,浇灌了学术创新的沃土,也使得深圳成为推广文化发展理论成果的重要平台,一大批深圳学人由此诞生并茁壮成长,他们将深圳的时代化烙印与中国化和传统文化结合,推出了继续了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的作品,展现一批批优秀的社科成果,有力的推进了深圳学派再上新台阶。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