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关于我们 > 最新动态

最新动态

深圳基层观察系列之四:解锁“病有良医”的民生密码

更新时间:2025-02-26

      2019年8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重磅发布,全力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并提出打造“民生幸福标杆”的战略定位。其中,“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这七个关键民生领域成为深圳发展的重要方向,文件明确要求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打造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五年来,深圳始终紧扣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脉搏,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融入每一项具体工作内容,切实提升深圳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马洪基金会专注于基层治理研究,长期从多元视角深入观察与研究深圳市74个街道的发展状况。依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文件要求,深入剖析街道年度决算报告,对“民生七优”目标的建设与落实情况展开深度研究,进而形成系列调查报告。

      本期推出“病有良医”专题报告。



      “病有良医”并不仅仅意味着每个个体都能获得基本的医疗服务,更强调获取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涵盖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医疗服务品质的提升、医疗保障体系的完善等多个层面,以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医疗服务的迫切需求。相较于全国和全省,深圳在医疗资源方面存在总量不足、配置不均衡等问题。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探索卫生健康领域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路径,深圳以实现“病有良医”为目标,全力打造健康中国的“深圳样板”。2020年,深圳出台《关于打造健康中国“深圳样板”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实现“病有良医”的阶段目标、具体分工和责任清单。目前,深圳在医疗卫生资源的投入与配置、医疗服务体系构建、健康深圳建设、医疗高地打造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过去5年,深圳加速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动公立医院的高质量发展,深化深港医疗务实合作,深入开展健康深圳行动。深圳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全票通过《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修订稿,此次修订聚焦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医疗资源优化配置、医疗全行业管理、医疗服务水平提升以及医疗质量与安全保障等方面进行全链条全要素规范,诸多内容在全国具有开创性,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已于2023年1月1日正式施行。在“民心桥”节目中,深圳市卫健委通过“建设一流健康城市和国际化医疗中心城市加快实现‘病有良医’”这一话题,介绍了市民群众健康“最后一公里”需求、卫生健康服务信息化升级、专科诊疗服务水平提升、康复护理服务体系完善、前海与河套地区港澳药械通扩大试点医院范围等方面情况。2023年印发的《深圳市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深圳的综合性高水平医院建设单位全部进入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同类百强,力争建成20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30家以上省市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为在“病有良医”领域打造标杆、输出经验,深圳以“补短板、强基层、建高地、促健康”为主线,持续加大卫生健康投入。截至2024年上半年,深圳全市共有医疗机构5200余家,其中医院169家(三甲医院32家),8家医院在全国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同类医院中跻身百强。


一、深圳市“病有良医”发展现状洞察


      为实现从“病有所医”到“病有良医”的跨越升级,深圳从四个关键维度发力:一是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建设现代化医院设施,引进先进医疗设备,优化医疗诊疗环境;二是积极吸引国内外优秀医疗人才,组建一支专业素质过硬、技术精湛的医疗队伍;三是加强医疗技术创新,大力开展医学科研项目,推动新技术、新疗法的广泛应用;四是着力提升医疗服务质量,通过优化就医流程、加强医患沟通、开展人性化服务等举措,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为深入了解深圳在医疗卫生领域的投入情况,项目组从深圳市卫健委官网收集获取以下数据:2021年,深圳市全市医疗卫生事业费投入510.50亿元,卫生事业费占地方财政支出比例为11.17%,较上年上升0.64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1768.16万人计算,人均卫生事业费2887.16元。2022年,全市医疗卫生事业费投入675.35亿元,卫生事业费占地方财政支出比例提升至13.51%,较上年上升2.34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1766.18万人计算,人均卫生事业费3823.79元。2023年,全市医疗卫生事业费投入615.62亿元,卫生事业费占地方财政支出比例为12.28%,较上年下降1.21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1771.08万人(不含深汕特别合作区)计算,人均卫生事业费3475.99元。2023年医疗支出有所下调,主要原因为是新冠病毒感染进入“乙类乙管”常态化防控阶段,用于治疗与检测的支出大幅减少。

(一)卫生健康支出情况剖析

      2023年,深圳市直属单位卫生事业费投入326.71亿元;宝安区53.35亿元;龙岗区51.09亿元;南山区43.76亿元;福田区39.39亿元;龙华区35.63亿元;罗湖区22.45亿元;光明区16.70亿元;坪山区14.96亿元;大鹏新区6.28亿元;盐田区5.30亿元。这些费用主要用于医院、卫生院、防治防疫、医学科学研究等方面。

      为进一步探究深圳基层“病有良医”情况,项目组收集74个街道的年度决算报告,追溯过去3年已公开的街道决算报告并进行细致整理,以了解街道在卫生医疗领域的投入状况。整体来看,各街道在卫生健康方面的开支存在差异。2022年疫情高发期,各街道支出均显著上升。需要说明的是,该项支出与街道人口数量呈正相关。具体数据显示,2021年度,宝安区沙井街道支出最高,达12942.40万元;2022年度,福田区沙头街道支出居首,为56419.93万元;2023年度,福田区福田街道支出最多,为35778.15万元。

      过去几年,街道的卫生健康支出起伏需结合新冠疫情这一特殊背景展开。2023年防控政策放开后,各街道依据区公共医疗卫生年度工作重点,更加注重基层医疗服务“最后100米”的成效,侧重健康教育、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老年保健等方面的开展与落地。

(二)“病有良医”的创新实践举措

      医疗是民生保障的关键环节,“病有良医”是新时代民生幸福的必然追求。为此,深圳市从群众需求出发,试点并推行了多项医改举措。

1、续诊看报告免挂号费,优化就医流程

      2024年初,深圳市卫健委印发《关于优化门诊就诊服务工作的通知》,推出6项便民惠民措施。其中规定,患者初次就诊时,医生完成问诊、查体并开具检验检查项目后,患者在同一医院、同一院区的同一科室,且在报告出具日期三天内(含报告当日)凭检验、检查结果报告再次就诊的,属于续诊情形,医疗机构免收患者一次挂号费。通俗来讲,就是患者看门诊时,医生开具检查检验单,患者完成检查拿到报告后,在规定时间内找医生看结果无需再付挂号费。

      为配合这一“新政”实施,深圳60余家公立医院对门诊系统进行改造,在门诊操作页面增加“0 元续诊”按钮。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深圳市人民医院、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等医院进一步将续诊时间延长至14天。

2、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减轻患者负担

      为方便患者跨院就医,深圳市在公办医疗机构中推行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便民服务。依托卫生光纤专网(一期)工程,全市885家卫生机构(包括卫生健康行政部门12家、政府办医院及公卫机构162家、社康机构611家、社会办医院79家、政府办医院门诊部10家、深汕卫生院4家、其他类机构7家)接入该系统,为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提供链路支持。

      通过升级改造深圳市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平台,并实现与该平台对接,有效解决了影像调阅速度、格式兼容等问题。据了解,该平台已汇聚检查检验报告4.1亿份、影像文件1886万份。自2023年11月平台升级改造以来,已为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提供检查检验结果共享调阅81664次,互认5265次。

      经统计,深圳72家公办医疗机构(21家市属、51家区属医院)已基本实现114项医学检查检验(93项检验、21项检查)结果互认共享。在863家社康机构和5家社会办医院,也可共享调阅检查检验结果信息。这一举措避免了患者在不同医院就诊时的重复检查,为患者节省了时间和费用。


二、其他城市创新经验借鉴


      “病有所医”侧重于医疗服务的可及性,确保人们患病时能获得基本医疗救治。“病有良医”则在此基础上,对医疗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确保患者能得到医术精湛、经验丰富的医生诊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和就医的要求也日益提升。多地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积极探索高质量就医服务模式,以满足群众多样化、差异化的就医需求。

      山东省德州市:“舒心就医”,开启便捷就医新体验

      2023年底,山东省德州市的市大数据局、市医保局、市卫健委和试点医院等单位,面向参保患者,联合推出“舒心就医”模式。该模式已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德州医院、德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德州市中医院等15家公立医院上线,实现市域全覆盖。

      患者通过下载“智慧德州”App或关注“德州医疗”公众号,在线签约即可成为“舒心就医”用户。成功签约的用户,将获得系统授予的每人700元至1000元的授信额度。患者到医院门诊就医时,可通过“舒心就医”支付方式,直接进行检查、检验、取药、治疗等操作。就诊结束72小时内,患者可在手机端一次性完成支付,符合医保报销标准的费用,可直接进行医保线上实时结算,患者只需缴纳部分个人负担费用。调查显示,采用该就医模式后,患者平均就诊时长由3.5小时缩短至45分钟左右。

      此外,为满足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就医需求,“舒心就医”还开通了亲情账号功能,信用就医额度可实现共享。患者家属可代替老年人线上挂号、支付,老年人仅需携带身份证即可享受“舒心就医”服务。据统计,“舒心就医”已累计签约10万人,授信金额7200余万元,服务6万人次。


三、推动深圳“病有良医”发展的政策建议

      整体而言,深圳医疗领域存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优质医疗资源相对匮乏、高层次医疗人才短缺、诊疗水平参差不齐、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结合“病有良医”这一“民生幸福标杆”要求,项目组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针对短板强化人才培养,补足医疗人才匮乏根基。深圳通过实施医疗卫生“三名工程”,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医疗水平和质量。然而,与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相比,深圳在顶尖大型三甲医院、知名医学专家和高水平科研平台等优质医疗资源方面仍存在差距。尽管政府持续引进外地高端医疗专家,但由于深圳本地医学院较少,尚未形成扎根本土、服务本土的医学人才梯队。因此,建议政府部门加大对本地医学院校的支持力度,扩大医学专业招生规模,优化医学教育课程设置,强化临床实践教学环节,培养更多契合深圳医疗需求的专业人才。同时,引导和鼓励医疗机构与医学院校加强合作,建立临床教学基地,为医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助力其提升临床技能,逐步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本土医疗人才梯队。

      第二,提升基层医疗水平,完善分级诊疗医疗服务体系。“十四五”以来,深圳全市新增社康机构145家,总数达到881家,已实现每个社区配置1家社康机构。从就诊数据来看,深圳社康机构诊疗占比达35.8%,远高于全国的9.9%,分级诊疗格局初步形成。深入调研发现,各社康机构开设的科目和医疗团队水平存在差异。以龙岗区为例,其人口密度较高,优质医疗资源相对不足,三甲医院数量较少,且缺乏在全国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大型综合性医院,这也导致社区医院、社康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供给不足。因此,建议相关政府部门重视基层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建设。在推行分级诊疗制度的过程中,可逐步加快社康医疗资源的引进和团队的培养。上级医院可定期选派专家到社区医院或社康坐诊、开展培训,切实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技术水平。



注:

      1、本项目研究由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提供支持。

      2、文章所引用信息和数据来自网络公开信息,如有错漏,请予联系以更正。

      3、如需本报告中街道2021-2023年度决算支出数据,请在后台留言 “获取街道决算数据”。

      4、转载请注明来源。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