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新时期发展的五大理念,将共享发展摆在了重要位置。深圳作为一个移民型超大城市,目前在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诸领域发展与经济发展逐渐不相适应,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供给与民众的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现将主要精彩观点摘编整理,以飨读者。
张翔:北京市大成(深圳)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教授
法治是共享深圳的基础,是全体深圳市民和企业共享发展机会、社会资源分配以及分配规则公正的保障,直接决定着共享深圳能否实现。深圳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也存在着诸如医疗、教育、住房、社保、户籍,以及立法、司法、执法等资源分配不均导致的不公正现象,严重地阻碍了共享深圳的实现。
造成深圳资源分配不均阻碍共享深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深圳目前没有强有力的法治提供保障。实现共享深圳,必须大力加强法治建设,着力提高法治的科学性、合理性,在法治建设中最大限度地体现公平公正,最大限度的保障共享深圳发展。
当前,我国正处转型期,发展不平衡,人们利益诉求及价值观呈现多样化,社会矛盾纠纷日益凸显,法治问题已然成为最受关注的社会主题之一。一系列引发舆论关注的热点事件背后,凸显的往往是法治问题。
只有依靠法治,才能真正地一碗水端平。法律是治理国家、调节社会、促进发展的重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治能够真正超越各个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保证社会公正。
深圳法治建设可以用“拿来主义”精神,将新加坡、香港这些国际先进城市非常成功的民商事方面法律规则移植过来,建立自己的民商事法律体系架构。
我提三个深圳可以操作的具体建议:
1、率先引入判例法制度
毫无疑问,深圳的法治已不适应深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这种不适应是全方位的,就拿大家经常谈论的科技创新来说,法治也是不适应的。
深圳是科技创新非常发达的一个城市,可是相应立法、司法、执法不够完善,也带来了新的不公平。这就造成企业和个人无法对自己的科技创新行为进行预判,损害了深圳市民和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也损害了法治的尊严,更谈不上共享发展。
如果引入判例法制度,可以很好的解决科技创新过程中的合法性问题,会极大提高进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可以在前海法院专门设立一个审判庭,受理深圳全市范围内的科技创新相关案件,这个审判庭采用判例法制度,进行试点和突破。深圳中院相应设立一个审判庭进行二审,也要适用判例法。这样,后面相似案例根据之前的判例来处理,会极大提高法院裁判的公正性,也会很好的解决司法腐败问题。
纵观世界发展,判例法制度对于科技创新有着积极的推动。适用判例法制度的国家一般科技创新都做得比较好,例如英美等国家。
引入判例法制度也会对于解决深圳实际问题也有所推动。在司法实践中,法院是很保守的,如果没有法律的规定,法官的判决一般都会对创新性的行为不利。这既不利于科技创新,也不利于司法公正。
如果在深圳率先引入判例法制度,试点后效果好的话,可以向全国推广。用判例法处理案件,对于解决中国的司法不公有帮助,也不会出现同一个事实,会出现几个法院不同判决的情况。
2、全面推行司法公开的制度
不仅是裁判文书,还有审判过程、处理法律事务的全过程,以及所有法律文书都要全面公开,当然,涉及国家机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可以不公开。
法院裁判文书公开上网,推动了法治建设,让法官感觉到压力,在审理案件时会更加慎重。最近的一个引起轰动的案件,其实就是没有及时进行司法公开造成的。如果有司法公开的制度,把现实情况公开,是谁的责任就会非常清晰,就不会造成后面的民怨以及有关部门的被动。
3、可以引入个人破产制度
为什么会造成法院裁判文书成为“白条”,一个最主要的因素是执行难。我和一些法官有过沟通,造成执行难的关键因素就是法院执行程序中没有个人破产制度。个人不实行破产,对老赖的打击力度就会有限,后续一系列的问题都解决不了。
如果深圳在引入个人破产制度上有所突破,对于解决执行难的问题会起很大的作用。这个问题解决以后,司法公信力就会上升,对深圳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有非常大的帮助,也就能够具体地落实到共享深圳上面去了。
共享深圳需要一个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需要法治的保障。共享发展一定要从完善法治环境做起,让法治来保障共享深圳。
■ 文章来源于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